2021年招生考试新动向有哪些?
2021年招生考试新动向有哪些?
2021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动向
1.高考人数再创新高,增长源自职教高考发展
(1)2021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,比2020年增加7万人,连续三年破千万,创历史新高,目前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,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职生源的加入。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,各地不断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升学渠道,除夏季高考外,山东、广东、上海、天津等省市的春季高考以及部分省市对口招生(中职)、专升本等报名人数也纳入总高考报名人数之中,该部分报名人数的增长是高考总报名人数增长的主体部分。如山东省从2013年起,高考报名人数为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的总和。2012年山东省开始举办春季高考,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,普通高中学生也可参考,第一年的报名人数为40538人,2015年到达第一个峰值11.67万人,之后小幅下降,2018年后再次快速上升;近三年,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主要源自春季招生人数的增长,也就是说主要是中职考生的增加。
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一直位居全国第一,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增长迅速,从2016年的82万人,增长到2021年的125万人,5年间增长了43万人。但是,参加普通统一高考的报名人数最高也仅有85.7万人(2020年),2021年下降至79.07万人,比上一年减少了6.63万人,非统一高考报名人数(包括对口招生、专升本、高职单招)2021年有46.12万人,比上一年增加16.02万人,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此。
2018年至2020年,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从45.18万增长到53.6万,增加了8.42万人,参加统一高考的报名人数仅增加2.42万人,与此同时,职高对口、高职单招、保送等报名人数增加了6万人,约占总增长人数的四分之三。
(2)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世界第一,高招录取率突破90%,2019年,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.6%,标志着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,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.4%,提高了2.8个百分点,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183万人,比上年增加181万人,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,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。
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,2019年高职扩招116.4万人,专科招生人数达483.61万人,自2009年后,首次超过本科招生人数;2020年高职扩招157.4万人,较2019年多41万人;2021年高职扩招仍将继续推进。
(3)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受外部环境影响遇冷,目前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有1314个,与上一年相比有所发展。近年,中外合作办学,尤其是独立建制的9所合作办学高校受到考生与家长的青睐。
但受新冠疫情与中美博弈所带来的留学大环境的影响,中外合作办学高校2020年高考也遇到短时的影响,录取位次出现明显下降,录取分数也出现下降。
2021年,“德尔塔新冠病毒”再度肆虐,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将有可能持续走低。
2.高等院校建设质量明显提升,专业设置逐渐完善,独立学院转设加速推进
(1)高校数量逐年增长,办学质量稳步提升。从办学层次上来看,目前我国本、专科院校数量相对均衡,专科院校数量大于本科院校,随着高职扩招的进行,差距有加大的趋势。2020年,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为1270所,比上年增加5所,专科院校数量为1468所,比上年增加45所,专科院校加速发展。
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110所,占本科院校的11.02%;“双高计划”建设高校197所,占专科院校的13.42%。
随着我国在高等教育持续不断地投入,高校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,2021年,我国进入U.S.NEWS全球高校排行榜前500名的高校数量达到45所(不含港澳台高校),仅次于美国,位列第二。
(2)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提升,新增设置“交叉学科门类”。2021年共新增了37个本科专业,涵盖法学、教育学,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医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9大门类,都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设的国家最紧缺专业。其中专业数量占比最多的是工学,其次为农学。专业建设质量也在不断提高,中国高校进入ESI前0.1%的学科数达到210个,排名世界第二。继2011年规定13个学科门类后,202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、教育部发布通知,决定设置第14个学科门类“交叉学科”门类以及“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”和“国家安全学”两个级学科。
(3)独立学院转设加速推进,2020年转设35所。2008年我国有322所独立学院,2019年有独立学院257所,独立学院数量逐渐减少。2020年之前,部分独立学院已陆续完成转设,但每年转设的数量较少,最多的是2011年转设14所。2020年教育部同意转设35所,2021年已同意转设32所。
3.第二批新高考省份平稳落地,第三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
目前,已有14个省市开启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,从东部试点省市向中西部省份稳步推进。2014年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,上海、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率先启动了新高考综合改革;2017年,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海南4省市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;2018年,河北、辽宁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重庆8省市第三批启动试点。
(1)第二批新高考省份平稳落地,山东省本科录取率首次突破50%,第二批4省市对新高考改革高度重视,在吸取首批试点省市经验的基础上,全方位多举措稳步推动各项改革的平稳落地。
山东在第二批改革省份中,高考考生规模最大,最受关注。2020年9月,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结束,山东省公布了新高考录取情况,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%,整体录取率也实现了增长,普通类第一次填报志愿本科计划完成率达到99.99%,新高考圆满落地。
(2)第三批高考改革8省市落地,高考改革进入规模化时代,新高考进入规模化时代。改革14省市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合计为472.31万人,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44.1%,新高考进入规模化推进时代。
选科模式从“3+3”调整为“3+1+2”;8省市新高考根据本省实际情况,在吸取一二批试点省市经验的基础上,首次采用“3+1+2”模式,在充分保障学生选择权的情况下,为遏制功利选科,对于学生的选科作出适当限制,物理、历史设置为首选科目,必选其一且不能兼报,强调了物理、历史的基础性学科地位,选科组合由“3+3”模式的20种组合降低至12种组合,降低了中学选课走班教学难度,有利于高考改革在中西部的平稳推进。
采用“一分一档”赋分方式提升区分度,第三轮改革的8省市都借鉴了山东模式,采用“一分一档”赋分模式,赋分科目仅限于选科的4门,起评分均为30分。除广东外,其余7省市赋分比例和分数区间都一致。针对考生规模扩大的情况,“一分一档”有效地提升了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的区分度。
新的招录模式和志愿填报方式给予考生更大的选择权:
①在“3+1+2”模式下,招生录取方式发生了变化,即按照选科目物理和历史两个序列分列招生计划,分开划线投档录取,高校将分物理科目类和历史科目类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。考试院将按物理和历史分开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,在录取时,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两个序列分别排队录取。这和传统文理分科时的招生录取模式接近,但与传统的文理分科相比又有改进,目标导向不同,科目组合不同。
②本科批次合并,让考生院校选择层次扩大。第三批改革8省市在新高考模式下将合并录取批次,改革前本科分为第一批、第二批、第三批次招生的都合并为本科批次,招生高校不再分批次录取,没有了批次线的限制,让考生在院校的选择上层次扩大、选择机会更多。
③专业优先的志愿填报方式赋予考生更多选择权。自2017年新高考改革落地以来,第一批、第二批的6个省市分别采用了以上海为代表的“院校志愿组”模式和以浙江为代表的“专业十院校模式”。第三批8省市依然分别借鉴采用了这两种模式。
(3)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稳步推进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,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展开,范围不断扩大,招生人数也不断上升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0年全国共有9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,其中14所高校面向多省份,浙江省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规模最大。2018年,在浙江省实施“三位一体”招生的省内外高校在60所上下,2021年这一数字为57所。各省综合评价招生的计划招生数也在逐年增长,2017-2021年,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、哈尔滨工业大学(威海)、青岛大学、山东师范大学、山东科技大学、青岛科技大学、山东财经大学等9所山东省本科高校在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人数从1010人增长到1920人,增幅达90%。
4.2021年“强基计划”招生简章路有调整,2021年作为“强基计划”的第二年,各试点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的变化如下。变化一:增加校考确认环节,从各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来看,今年“强基计划”招生办法较去年相比整体趋于稳定,但在实施细节上略有调整,除北京大学外,在高考后出分前,其他高校均增加了“考生确认”环节,比如清华大学就明确考生可以对所填报专业进行确认,并再次明确是否服从调剂,确认环节过后,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专业修改申请,考生同时还需确认如果入围,是否参加后续考核环节。
变化二:入围比例发生变化,比如厦门大学、兰州大学去年人围倍数为3倍,今年直接提升至6倍,按照去年两校招生计划数120人计算,去年厦门大学和兰州大学各有360人可以入围,2021年则各有720人可以入围,大连理工大学、重庆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入围倍数也相应作出了调整。
5.进一步严格规范高校特殊类型招生,确保招生公平
公平公正继续成为2021年高考的核心主题,教育部继续严管各类特殊类型招生。
(1)进一步缩减艺术类招生校考专业范围,提高文化课分数要求,多数省份艺考考生人数下降。对于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,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(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)外,高校不再组织校考。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,入学后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,同时,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,艺术类招生考试的录取也随之发生变化,从24省份公布的美术联考的人数可以看到,2021年考生人数有所下降。
(2)调整少数民族加分政策,部分省份已取消少数民族加分,教育部公布的《2021年普通高,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》中指出,边境、山区、牧区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,在高考投档时,可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,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,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,最多不能超过20分。
2020年高招政策中规定的“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,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,优先录取”一条,在2021年的规定中并未出现。
多省份已经在地方修法的基础上,作出取消或逐步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规定。江苏省2021年取消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;安徽省将于2022年取消;辽宁、福建将于2026年取消。其他省市虽然没有明确取消少数民族加分政策,但在加分分值上也统一缩减为5分,同时制订了更加严格的审核要求,实行“三统一”政策,即申请加分考生要求有三年完整户籍、三年完整学籍以及连续三年实际就读。
(3)2021年四类人员仍具有保送高校资格,保送人数为历年最低,2021年,四类学生仍其备高校保送生资格: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、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、公安英烈子女、退役运动员。2021年,全国仅有48所院校拟录取保送生1879人,为历年来最低。
- 上一篇:高考舞弊行为将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?
- 下一篇:“新高考”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?